按:2015年9月15日,是纳西族著名画家木基新先生逝世20周年,谨以木基元老师此文表达对这位早逝的英才的敬惜之情。丽生金水,天雨流芳,丽江吉祥!
丹青翰墨绘人生
——缅怀纳西族著名画家木基新
木基元
今年9月15日,是我的族兄木基新离开我们整整20周年的日子。花开花落,时光如流,许多人和事依旧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笔,记下片段记忆。
木基新(1946.1—1995.9),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纳西族著名画家,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画艺广博,画法多彩,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和东巴画都达到相当高度,尤以山水画见长,并精于书法和篆刻治印。
我们的家乡在丽江古城南门外的玉龙锁脉寺。村子里大部分都为和姓,六家姓木的历史上多为单传,可到我们这一代却有三家都生了五个儿子,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的父辈着实让人钦佩不已。在20人的“基”字辈中,基新排行老大,我们都尊称他大哥。基新的乳名叫“庚生”,长辈们都亲切叫他“阿庚”。
大哥从小喜欢读书,尤爱绘画课,一张废纸要画上几笔,放学归来捡到一根包谷杆也要在地上涂鸦一阵。村里小有名气的画家赵行修看到阿庚的这一天赋,就动员他的父母节衣缩食买回一部《芥子园画谱》,从此他就手不离卷,刻苦钻研,成为村里有名的小画家。纳西族画家杨礼吉如是回忆他的好友木基新:“高小和初中,我和他一起同窗学画,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在那段时期,纳西族著名画家周霖先生经常在文化馆举办画展、美术讲座,并作画示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拿起了画笔,每逢星期天,到文化馆看画展听讲座。周先生给予我们热情鼓励,更加促进了我们学习绘画的兴趣,进而到了十分热爱的程度。三年困难时期,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我们只感到饥饿,没有条件用宣纸学画,只能用几分钱买几张棉纸和草纸,找一些书写纸和报纸继续涂鸦作画。”
到了我们会记事的阶段,木基新从丽江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迪庆州德钦县茨中完小任教。1969年调到县文化馆,他得到省里画家柯德恩、陈学中、孟薛光等人的指导,参加《雪山雄鹰》、《红旗卷起农奴戟》连环画创作组,刻苦临摹写生,随之技艺大增。《创业》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74年出品的影片,由于彦夫执导,张连文、李仁堂、陈颖、朱德承、宫喜斌、章杰等领衔主演,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创业时期的艰难和油田的风貌,反映出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1977年春天,木基新取材于《创业》在云南藏区的热映而创作的国画《放映之后》参加省美展,继后推送参加云、贵、川、藏四省区在京联展,成为他在美坛崭露头角的成功作品。木基新应邀出席了首都美术界座谈会,与会三位云南代表拜会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吴先生挥笔篆书“奋进”二字赠予木基新,成为他一生艺术实践和自我鞭策的目标。《放映之后》入选了“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先后刊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光明日报》,被收录于《全国美术作品展图录》。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木基新在王晋元等名师指导下学习山水画创作。王晋元说:“云南有许多美丽壮观的山川,而云南缺乏山水画家,建议你学山水画。”在德钦他收获了爱情,与藏族姑娘杨季仙结为伉俪,生下一双儿女。
雪山牧场给了木基新博大的胸怀和创作灵感,1982年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的《高原牧场》是他山水画的力作,也是一个新起点。画面左下角一片云杉,右下一片牧场,藏族土毡房和帐篷坐落其间,两名藏族妇女手提身背挤奶桶交谈而行,远近分布众多牦牛,远景是耸立在云雾中圣洁雄伟的雪山,表现出雄奇的高原气势和作画者的个性特点。
小有成就的木基新没有陶醉于自己所获得的成绩,而是把每一次的参展和获奖当作艺术路上再次顽强跋涉的起点。1980年,他抛妻别子进修于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国画专业,使画意风格有了新的突破。1985年入读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山水画专业,他勤于学习,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研究意境和国画理论,努力吸取明清名家徐渭、石涛、朱耷和现代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等大师所长,以山水画而言,学工笔、写意,并进行风格多样的创作。偶尔随兴画些花鸟和人物画,也足见精彩内涵及独具风格。在书法和金石治印上,木基新得益于孙太初、黄继龄等名家指导,他的书法追求金石韵味,潇洒落拓,充满灵性和神气。
1982年,木基新调回丽江地区群众艺术馆,之后出任副馆长。而我也于1983年毕业分配到丽江地区文物管理所,同在一个文化大院内上班,弟兄俩多有交流。作为经历过“文革”浩劫,被耽误了些许大好时光的木基新,把一门子的心思都专注在业务工作中。1983年寒冬腊月,他与张云岭等人带领10余位画家自带行李驻扎白沙村,克服天寒地冻、生活不便等诸多困难,临摹白沙壁画,成为继1963年周霖、陈兆复、和在瑞等人之后对白沙壁画又一次卓有成效的临摹抢救组织者。1984年全国国画展在上海举办,在地区文化局及群艺馆领导的支持下,木基新等邀约丽江美术工作者闻讯前往参观学习。他总是寻找这样的机会充电加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木基新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每年春节他都去看望启蒙老师周文凤和周霖先生的遗孀,没齿不忘老师的培育之恩。他为人耿直,做事总带着一股牛脾气,人品画品在云南美术界有较高的威望,王晋元、张建中、孙太初、黄继龄、姚钟华、高金龙、孙和林等云南名画家与他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丽江老一辈的画家姚栗园、哈三、和在瑞、吕少康、杨绍书、黄继昌等,与他结成忘年之交;壮年的杨礼吉、杨国相、刘汝璋、华宁生、和建伦等也十分尊重他,他朴实无华、好学谦虚,倡导平等交流,成绩面前从不夸耀标榜,遇到问题喜欢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和家祥、许正强、焦玉林、高宇、周峰、杨林基等年轻的画家,非常崇敬木基新的画艺和人品,把他当做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经常切磋画艺,可达废寝忘食之境界。木基新根据各位年轻画友所长提出希望,使他们茁壮成长,而今已成为丽江乃至云南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远在昆明、北京等地的李群杰、周善甫、周孚印、王荣昌、赵友恒、张春和等,也与他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他慧眼独具,动手示范能力强,每次举办地、县书画展览不仅挑选作品点评得失,还赤膊上阵亲自装裱,亲力亲为,示范育人。黑龙潭公园内的一通通古碑,鉴证了他与我们共同捶拓收藏资料的美好时光。他广闻博览,阅读了大量多学科的书籍,与许多本土学者及文史爱好者结有芝兰之谊。在永胜瓷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王志泓,与木基新是自小习画学书的“发烧友”,具有较高的书法功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他热情动员王志泓回乡工作,终在丽江县博物馆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10余年多有著述发表,退休后还被推选为丽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1986年秋天,木基新再次远行,到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装饰壁画专业学习,成为该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生。通过两年的脱产学习,拓展了他的视野,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牢固地掌握了绘画技巧。1987年暑假期间,与同班同学马骥等人策划组织了“丽江济南书画联展”,让山外来风吹进了这座纳西古城。1988年7月19~24日,国家民委文化司、云南省文化厅、丽江地区文化局等部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而热烈地举办了《木基新画展》,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乃正教授题签了展标。这是继1963年著名画家周霖在该馆举办个展后纳西族画家的又一次巨献,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云南日报等作了报道。展出的作品有40余幅,大都表现纳西族地区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神话故事以及古老的东巴文化,吴作人、黄永玉、廖静文、刘秉江、孙景波等著名画家应邀前往观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正在北京开会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也闻讯专程祝贺,感慨地说“继周霖之后,纳西族的美术创作后继有人了!”并欣然题词“玉龙文化,民族之花”。
从德钦调回家乡工作后,木基新的家很长一段时间住在黑龙潭公园门口的群艺馆内,他经常跑到公园内的东巴文化研究所,向老东巴和研究人员虚心求教,把自己在学院所学的知识和和绘画语言灵活运用于创作中。因此他的现代东巴画,既有国画的工笔、写意、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也有纳西族东巴画的古朴线条和独特形象造型,也有立体画、装饰画和三维空间等现代构成艺术等的表现。所临摹的东巴画幛既忠实于原作,又有继承和创新,展现的文化内涵及绘画语言也与众不同。1990年亚运会期间,“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钱伟长、费孝通、任继愈、胡绳等名流应邀前往观展,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东巴文化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木基新到场布展,并仔细回答学者们的提问,为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倾注了许多心血和汗水,所有的木牌画、东巴画幛、神路图均出自以他为主体的一批纳西族美术工作者之手。
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根和责任,木基新夫妇养育儿女,节衣缩食建盖住屋,每年春节主动为邻里亲戚书写对联;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父母晚年种了许多庄稼,每到周末,他们两口子肩挑背驮,干起农活丝毫不亚于常年下地干活的农民。他的小姨妹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不适应在藏区长期生活,被姐姐姐夫接来丽江长住精心照顾,多年后她的身体状况有了好转;还时常见到藏区来的亲戚投亲问宿,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方便,让客人备受温暖。他还尽量创造条件及环境,让儿女们从小熏陶在民族文化环境里,保持着传统及简朴的民俗,至今他的儿女仍能操一口流利的藏语及纳西语,在母亲叔伯的精心培育及生前好友的呵护下,他们都已茁壮成长:儿子接过了父亲交予的接力棒,从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丽江市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和非遗保护研究;女儿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毕业后,远嫁北京发展,都成为了有用之才。
1993年,我调入云南民族博物馆之前,第一时间向木基新通报信息,也表达了故土难离之隐忧,大哥给我讲述走出去门天地更宽阔的道理,叮嘱我不能错过这一好机会,应在更高的平台上不断学习进取。为布置《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展览》,1995年初我与小凉山彝族同事邱文发回乡征集展品,特向木基新订购了一张东巴画,答应在8月底前交货。不料,竟成一笔没有下文的承诺。9月15日,我在昆明理工大学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出门便接到基新兄在其父病逝安葬当日英年早逝的噩耗,不禁潸然泪下,一时竟未回过神来。大哥的去世,使他的家庭垮塌了顶梁柱,我们的家族和民族痛失了一位优秀的人才,而中国美术界也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画家。我一直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没能留存一幅大哥的作品,直到数年前在昆明小龙四方街花鸟书画市场里,一位开画廊的朋友几经辗转收集到两张木基新的画作,知道我们这层关系后,忍痛割爱地分了一张予我,让我圆了这一梦想。继后我返乡时询问木基新的弟兄姊妹,竟无一人收藏大哥的作品,得到的都是等我作画水平再提高一些,就送与你们留念的承诺,给许多亲近他的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难忘的追思。而我知道,木基新的画作走出了丽江,走进了国内外各级文化殿堂,奠定了他在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上的地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藉此弘扬了纳西文化“天雨流芳”的声名,并激励后人勇往直前,再创新绩。在他去世20年之际,我感到这正是木基新的最大贡献,也是我们共同缅怀之价值所在。
相关链接:
纳西族著名画家木基新
木基元 撰文 木澍供图
木基新(1946.1—1995.9),纳西族,古城区南门外玉龙锁脉寺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画艺广博,画法多彩,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和东巴画都达到相当高度,尤以山水画见长,并精于书法和篆刻治印。
1968年木基新从丽江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迪庆州德钦县茨中完小任教。1969年调到县文化馆,参加《雪山雄鹰》、《红旗卷起农奴戟》连环画创作组。1977年春木基新《放映之后》参加省美展,继后推送参加云、贵、川、藏四省区在京联展,成为他在美坛崭露头角的成功作品;1982年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的《高原牧场》是他山水画的力作。
1982年,木基新调回丽江地区群众艺术馆,他带领10余位画家临摹白沙壁画,并积极投入《纳西族东巴文化展》赴京展览。1988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木基新画展》,成为继周霖之后纳西族画家的又一次巨献。今年9月,适逢木基新英年早逝20周年,本刊特请有关专家撰写专文,并登载作品缅怀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