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荪与李霖灿先生的东巴缘
杨杰宏
郑颖荪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琴家,被誉为“大国手”。郑颖荪先生1893年出生于安徽黟县石亭村人,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对于古代乐器,有精深造诣。郑颖荪在北京执教期间,北京国乐改进社为了引起社会人士对国乐的重视,于民国17 年(1928 年)1 月12 日,在北京协和学校大礼堂,举行首次古乐演奏会,郑颖荪与张友鹤合奏《良宵引》,独奏《秋江夜泊》、《醉鱼》等,他以熟练的指法和激情,弹出令人心醉的 琴声,赢得了与会人士的赞赏。抗战时期,郑颖荪在昆明、重庆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回到南京,在中央大学执教和国立编译馆工作。民国37 年去台湾任教,1950 年在台湾病逝,终年58 岁。
李霖灿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美术史大家, 也是纳西学家。 他说这一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 “前半生玉龙看雪, 后半生故宫观画。” 李霖灿先生说的 “玉龙看雪” 乃指在玉龙雪山下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经历,自1938年来丽江调查东巴象形文字伊始,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未曾中断过东巴文化研究,学界称其为“麽些先生”(麽些即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1948年到台湾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事艺术史研究,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先生的学术代表著作有《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画史研究论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 、 《麽些研究论文集》 等书。 1999年李先生去世后,海峡两岸都举办过纪念活动。
这两位颇具“民国风范”的先生有着很深的缘份,且与中国西南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密切相关。东巴文化是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东巴经籍文献为载体的纳西族古代传统文化,2003年列入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份东巴文化的深缘在李霖灿写的《李霖灿纳西学论集》后记中也提及一二。1939年3月,李霖灿在居住于昆明呈贡的郑先生居室里第一次看到了东巴经书,就问他这是什么书?郑先生说这是朋友从丽江麽些族地区搜集而得的,一开始看到此书时,他以为是古琴谱,经郑先生介绍后才知道是东巴象形文字古籍。后又受沈从文、董作宾等大家的影响,李霖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研究东东巴文化之路。
1948年李霖灿先生随中央博物院迁到台湾。1950年,李霖灿先生听闻郑颖荪先生也到了台湾,于5月间专程去拜访郑先生。二人皆从大陆辗转流离而来,时局艰难,心情寥落,郑先生抚了一首《唐王破阵乐》。告辞时看到其书桌上放着几卷东巴古籍,心里颇有些惊异,便问,“兵荒马乱,逃难之时,先生还带着这些经卷来台?”郑先生说,他很喜欢这些原住民的手迹,“笔渍稚拙而精神照人,书写之时一定是心无旁骛,凝神聚精,以全部力量为之的。因此,每当自觉精神不济或沮丧之时,常翻阅看看,一來把现今社会的事推开一些,二来与古人之精神相往还以激励自勉。”
半年后郑颖荪先生在贫病中去世。死前留下遗嘱将平生收藏的东巴经书赠予李霖灿。李霖灿专门“画”了东巴名篇《挽歌:苦凄苦寒》来吊祭郑颖荪先生。
纳西人将人之死亡视若鹤回白云间,鹿归山林中,怅惘中折射出豁达乐观之情。这何尝不是郑李二人生死之交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够在苦难时局中磨砺勉进,不坠青云之志的内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