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英古阿格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雪韵流芳:2013年新春雪山书院沙龙小记

$
0
0

英古阿格

  2013年2月3日,笔者受雪山书院邀请,参加了书院举办的文化沙龙。“雪山书院”,一闻其名,心下淌过一阵暖流,这暖流好像是从二百多年前的历史文脉中流出的,如缕如烟,弥漫于滇西北的山山水水间,一直未绝。

  雪山书院是一个近三百年的教育机构,乃丽江文脉所系。书院设立于1723年,雍正元年,这一年也是丽江实行改土归流之元年。改土归流对滇西北影响深远,尤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末思想家魏源评价说,“改土归流,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此后,叱咤风云滇西北近五百年的木氏土司势微,流官“以夏变夷”,汉文化大行其道,丽江文化格局也为之大变。雪山书院由丽江首任流官杨香(二字合写)首创,意在担当起传播儒家主流文化之重任,其下统辖了近百余个遍布丽江乡镇的义学馆。自1723至1905年废除科举,书院延续了182年,丽江科举兴衰也系于此院。

  以雪山名之,恐有三因:一则取地望--玉龙雪山;二则取“程门立雪”之典故,意在推崇师道尊严;三则取重在塑造冰雪情操之人格。

  雪山书院旧址在古城五一街中,严格遵循了“左学右庙”的传统规模。维新变法后,新学兴起,自1905年,科举废除后雪山书院办成了新式学堂;民国后又改为劝学所,1919年邑人王成章在此开设图书馆,藏书近6000册,1927年正式成为丽江公立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另辟新城,图书馆也迁出古城,书院也逐渐废弛,后来成了私人宅院。现在的书院旧址虽挂着旧名,但里面成了客栈。“雕栏玉应犹,只是朱颜改。”

  书院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其历史功绩不容忽略。尤其是汉文化在丽江的传播、濡染,乃至丽江近现代文化格局的成型,书院居功厥伟!从中走出了两翰林、七进士、六十三举人,贡生秀才近三百人的仕绅群体。更重要的是这些仕绅阶层在此论道求学,身体力行,传学布道,教化人伦,传递着历史文明薪火,使这一历史上“被遗忘的王国”得以与近现代文明迅速接轨,甚至不亚于滇中诸郡。中国第二份白话报、云南最早的铅字排版、活字印刷皆源于此院。由此说来,文明肈始,薪火不断,即使有形的建筑、场所消失了,它留下的精神、气脉却或隐或显,瓜瓞绵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997年丽江古城荣列世界文化遗产桂冠,一时黄袍加身,成也遗产,败也遗产。丽江名声大噪,也为名所累。古城不古,居民纷纷外迁,商家后来居上,酒吧、客栈、旅游商店、餐馆成为古城主角。故有人诟之以--“旅游大超市”,“丽江已死了”、“艳遇之都”……呜呼,雪山书院遗留的文脉危乎殆哉!古城中的“新丽江人”几人识得雪山书院乎?

  古城管理局作为古城守护者,也意识到了传统文脉对于古城的意义所在,这几年为恢复古建筑景观、名人故居、传统工艺做了诸多艰辛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绩效。雪山书院的恢复也是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的。2011年11月7日,雪山书院在古城东南的王家庄另辟新址,宣告恢复。恢复之前,《丽江古城志》编委们在此筚路蓝褛,四易寒暑,韦编三绝,完成了厚重的《丽江古城志》,可以说为书院恢复重建攒够了文气。

  书院梅开二度,气象一新。一年有余,初具规模,口碑渐佳。和国相先生作为书院院长,对恢复重建书院的艰辛冷暖自知,这个纳西汉子搞了一辈子的地方文化,得失随缘,不改其心。他说要把书院建设成为“丽江古城的文化高地、镇城之院”,从而使热爱丽江的广大人士在此得以“品千年古城文化神韵,听当今丽江朗朗书声。”短短一年之余,书院赢得了丽江各界的广泛好评。书院恢复以来,在此举行了三十余场公益讲座,主持人中有知名学者、博士、教授等鸿儒名流,也不乏一生钻研地方文化的民间学者;他们讲纳西族东巴文化,也讲中华民族的易经、儒学;关注纳西母语传承,古城保护;提倡古典诗词,楹联吟诵;同时也介入现实焦点问题,知识产权、新闻写作、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都作为讲座主题,可谓与明朝东林书院院长顾宪成的名联一脉相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月3日,受书院邀请,笔者参加了一次文化沙龙。与会者有和仕华、杨陆、杨金山、杨林军、杨立军、杨泽民、王德炯、杨其昌、和尚武、和国相、和志、和远、张雪林等人。他们中的年近七旬的老者,也有20多岁的在校研究生,博士生。下午3点始,在书院以文会友,坐而论道,奇文共赏,佳作同品,观点商榷,切磋学艺,交流心得,其乐融融;在宴席上余兴未解,讨论热潮不断:和国相院长认为丽江文化的成就在于包容、吸纳、交流,所以当下必须走出去,打开眼界看世界,为我所学所用所有,但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相辅相成;不要盲目崇拜权威,知识面前一律平等,一个学者不管他来头多大,如果不会尊重地方知识的创造,总想居高临下指点江山,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我们必须不卑不亢,走自己的路。有一次有个香港知名学者听闻书院常年坚持公益讲座,竟借来丽江之机,与和院长讨价还价讲座费;和院长说如果你要来书院学习纳西文化,我们可以免费相授,但如果要讲座费,那不客气,不是给你多少钱,而是你应该付费,因为丽江给了你机会;杨陆先生一直从事丽江楹联研究,讲起丽江掌故头头是道,这次他从雪山书院讲起了丽江四大书院,认为“四大之说”只是号称,实只有雪山、玉河、天鸡三个书院;杨金山先生儿子新婚,新娘是河南濮阳人,和仕华讲濮阳典故:颛顼故里,城濮之战,澶渊之盟,并认为远古时系纳西先民之故里,纳西族之胜利神--高,系高辛氏。高辛氏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这方面可参看和仕华先生的《纳西族的迁徙与融合》、《三皇五帝与纳西族祖先》、《纳西族古籍中星球、历法、黑白大战》等著述;杨金山先生讲南诏时与越析诏命运关系密切的张寻酋、张虔陀等白蛮张氏之历史;杨立军先生讲古城文坛轶事,周霖、周善甫两兄历史境遇让人唏嘘,也值得反思;和尚武先生从钓鱼岛讲到抗美援朝,士可杀而不可辱,大国风范不可失,说到激情处,正义凛然,拍案而起;杨其昌先生娓娓而叙抗战中滇军的卓越之功,滇军战功累累,盖源于新式武器从东南亚源源不断得以购入,二则陆军讲武堂教导有方,培养出了朱德、叶剑英、武元甲等战功赫赫的元帅,三则士官多视死如归的少数民族青壮年,也有云南白药之神药之助,同时更在于是正义之战;杨陆、和国相等先生对和仕华论断深为赞同,河湟地带可能只是纳西迁徙路线的流,而非源,同时纳西源于摩挲夷,属于夷系,而非古羌;当下纳西文化研究虽热闹非凡,著述迭出,但重要学术命题仍悬而未决,大多陈袭相因;众人极力主张组成多学科考察团,前往纳西故地进行深入综合考察……席间有慷慨陈词者,有应和者,有补充者,有频频颔首者,斛筹交错,把酒酹滔滔,酒酣处,言不尽兴,词不达意,有人吟诵之,高歌之,近九时方扶醉而归。此情此景,俨然欧阳修之《醉翁亭记》之“醉归图”再现也。

  在书院承蒙院长赠书,系丽江东巴文化研究专家戈阿干新著--《东巴教开佛道仪式导读》,本书是从东巴古籍中探知苯教发源地--香巴拉。戈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一直在滇川藏调查研究东巴教、苯教、藏传佛教的渊源关系,他把东巴文化的源头追溯至印度、埃及,乃至两河流域的波斯文明,立意大胆,论证确凿,自成一家。最感人的却是书中最后一张照片:戈先生抱着卧病在床的和开祥老东巴。旁有作者文字说明:“笔者象形文老师和开祥,于2002年2月3日,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家里谢世,享年81岁,身为学生,北子有缘见到恩师最后一面。”蓦然惊醒今天也是2月3日!离老东巴离世已11年,离1996年的“二.三地震”已17年,白驹过隙,恍若隔世,但有些东西是不易消逝的,如戈先生对恩师的深情至今让人感怀,还有今天沙龙聚谈中洋溢着的那种包容、豁达、理解、和祥的氛围与情怀。道在江湖,江湖就是民间、草根社区。他们与绵延千年的地气相接,感受最底层的人间烟火与民间疾苦,但并未被滚滚红尘迷离方向;他们曾被庙堂之学诬为三教九流,甚至不入流,他们一笑了之,继续他们的营生,空闲之余还是文化着他们的文化,快乐着他们的快乐,自娱自乐,相濡以沫,写诗作赋,琴棋书画,研究考察,高谈阔论……以前的古城是他们的宣纸、书桌、书房,春节期间,相邀互品各家门上的对联;春暖花开,相约到梨园奏乐、吟诗品画;中秋重阳,赏菊登高;至友离世,洒泪挥墨,以文当哭;友人有难,众人慰助,诗乐解忧……是这些情怀构成了丽江的灵魂所在。文化化人,人们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传承、濡染。丽江在地震中崛起,文化在岁月剥蚀中依旧流光溢彩,因为丽江之心依然珍存完好,依然在深沉跳动,勃跃如初。

  回途中,古城依然灯红酒绿,喧杂沸腾,雪山在不远处泛着寒光。想起一句旧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岳。我把“玉壶”改成了玉岳,意思是不变的:玉璧金川,雪韵流芳。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