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与“摩梭”的族群属性一直是个纠纷不断的敏感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不亚于蛋生鸡或鸡生蛋的问题纷争。今天在“丽江社区网”上看到成都纳西文化协会主办的“泸沽湖区域纳文化论坛实录。”感慨系之,撰成此小文。
此次论坛是今年成都三多节的一个活动主体内容。三多节是精英构建的一个文化节日,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形成了政府、精英、民间主办的三种模式。
这一精英建构的人为节日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内因恐在于基于传统的时代再造:没有历史传统根基的再造是不成体统,无理取闹,行之不远;囿于传统,不思进取,固步自守,而只会使传统自取灭亡,且死得更快,更难看。
大而观之,纳西也好,摩梭(麽些)也罢,同源异流,分分合合,也是历史、时代使然,其间有着国家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地理与经济,本土与外来,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等等多元、多重因素的博弈、妥协、整合。
同属藏彝走廊文化带,横断山脉,长期受滇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汉文化浸润,置于多元一体民族国家格局中,族源、语源、信仰根基、传统底层的同一性等共性促成了“纳”人或“纳文化”的传统根基,这是求同存异的前提。而高山峡谷带来的交通不便,不同行政区域划分造成的各自为政、利益之争,接受不同外来文化的程度差异,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差异等等社会事实构成了“纳”文化的“异流”、“异化”。同与异是同构的,矛盾统一的,“求同”目标的达成是基于“存异”,尊重历史选择及文化差异性,求同不是同化,更不是谁吃谁;“存异”是“各美其美”,通过“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族群内部的差异性本身构成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同与异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纳文化内部差异性,是与汉文化、藏文化、彝文化等周边族群的外部差异性相对而言的,内部差异要小于外部差异。这也是来自不同纳系族群的官方、精英、民众坐到一起来的的原由。
地球之大容得下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大国差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也容得下国共纷争,习奥会后的国共会谈都说明了求同存异的世界潮流,时代大势。直到今天,不少学者仍在苦苦寻找美利达吉神海,居那若罗神山、增增含鲁美神石的原型,其实神话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一座山、一个海、一个石头,玉龙山、狮子山(格姆)就是今天的神山,金沙江、泸沽湖、以前丽江坝中的冰蚀湖就是今天的神海,这些神化了的山岳江湖,当然也容得下不同纳系族群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能够坐到一起来本身就是成功,坦陈相见,交流切磋,相识相知则是巨大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成都三多节自成模式,值得倡扬以远。
在此谨向组织、参与本次会议的有心人、热心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套用一句老话:今天一小步,是历史的一大步。
论坛详情可见:http://www.lijiangclub.cn/dispbbs.asp?boardID=6&ID=10135&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