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地方,总喜欢到当地博物馆、书店里逛逛。逛书店主要是看地方文化书籍,我一向倾心于地方学者长年累月所做的地方性知识的探索,从他们的成果中可以感触到这水土的脉搏跳动;而博物馆则以历史老人的姿态向你讲述之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春秋故事。说实话,在贵州两个心愿都落空了。在贵阳开会时就去了附近的贵州省博物馆,这是印象中最小的博物馆,比起一些地州级博物馆还不如,主要是里面展品太少,图片太多,加上灯光黯淡,布置简陋,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参观。后来到贵州民族大学,这是今年才升格为大学的一所高校,听说有一个民族博物馆,趁兴而往,却听说只是在外宾参观时才开放,本校学生四年都没有机会进去。在贵州民大、贵州大学的书店里,只看到成堆的公务员、外语等级考试的书籍,没有学术类书籍,更别提地方文化著作了。一叶知秋。
城里的失望在田野里得到了弥补。十三年一度的黔南苗族的牯脏节无异于一个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一部地方知识大书。整个节日长达十三天,以芦生舞会、旋塘、砍牛作为三个节日高潮。这一盛大节日涵盖了民族服饰、建筑、饮食、语言、音乐、绘画、舞蹈、工艺、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等,无异于一个超级文化仪式,展演与狂欢是其主题,其间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我们既可领略异文化带来的视觉盛宴,文化冲击与震撼,也可观察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调适,社会分层与聚合的平衡,地方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与妥协……
以下图片为芦笙舞会与旋塘活动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