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工作简报
第 2 期 2013年12月16日
抢救正在消失的经典——国家重大项目工作进行中
2013年8月13日至9月2日,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成员本年度第二次到云南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代表课题组和促进会实施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组为期20天的工作。张旭会长、白枫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丁春艳与香格里拉地区仅存的两位老东巴祭司和志本、习尚洪以及纳西学者杨正文一起抢救性释读和翻译今年5月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采集的的该馆于1916年收藏的东巴古籍以及部分英国国家图书馆于1934年收藏的东巴古籍,共有百余本之多。目前,对英国收藏的东巴经古籍已经做出初步分类和编目整理工作,翻译工作正在进行中。
如今,东巴祭司已年逾古稀,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很短很少。但是,只要东巴祭司们尚能解读念诵东巴经,我们促进会就会一直进行抢救工作。目前还有许多经书需要翻译成汉语;一些电子版经书,需要标注纳西语读音……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我们是最后的赢家。(本刊通讯员丁春艳供稿)
重点学术活动“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古籍音视频抢救记录的研究
课题研究得到北京市社科联的支持和资助,目的是在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东巴经典藏品信息进行数字化获取的基础上,用音视频的数字化手段拍摄记录下老东巴祭司释读和吟诵东巴经典古籍的原始读音的全过程,把其读音与象形文字逐字逐句用形象对位起来,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剪接完成音视频资料短片,把抢救记录下来的这一“世界记忆遗产”资料留给学者们及后人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达到对东巴经典古籍的传承。
白枫拍摄记录东巴祭司释读英国东巴古籍藏本的过程 (丁春艳摄)
课题面临的难点是:东巴文化的传承者东巴祭司都已是70岁和80岁的高龄,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抢救速度,目前最关键的是从速用数字化音视频技术手段尽快把东巴祭司的释读过程原生态的记录下来,并完成资料的技术性采集和数据保存工作。
【其它工作动态】
与社科联签署促进会执行国家重大项目配套课题立项协议
10月16号下午1:00,在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在北京市社科联课题立项相关事项沟通会议》。参会人员有:社科联科研工作部李志东主任,社科联学会部王彦京主任,社科联科研工作部邢琰老师,东巴文化促进会会长兼课题主要负责人张旭,东巴文化促进会丁春艳。
会议由社科联科研工作部李志东主任主持。会议主要内容是,签署北京市东巴文化促进会课题立项协议,确定课题的题目、成果完成时间及呈报形式等。
张旭会长说,首先感谢社科联的支持!并简单介绍了促进会近几年关于东巴文化的抢救工作,包括去国外采集数据、国外归还经书情况、课题组赴香格里拉白地调研情况等。并向与会者展示了一本促进会收藏的东巴经。为让社科联更进一步了解东巴文化、了解促进会及其近年来的工作,放映了由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的申报PPT,会议中,李主任说,你们这是人类学的东西。张会长说,目的是实现东巴经国际共享,我们用现代技术手段,采集信息,包括音频、视频、图像资料,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传承、保存。
李志东主任:课题题目要确定,精简,确保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课题开始要有计划书、方案,中期要报个阶段性成果,最终完成后要有科研报告。李主任和课题主要负责人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会长张旭确定了课题结题的时间为2013年12月30日。(根据丁春艳记录整理)
促进会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丽江东巴会馆举行
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丽江东巴会馆召开了促进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主要内容:北京丽江东巴会馆邀请北京东巴文化发展促进会领导到会馆参观,并探讨促进会与东巴会馆的进一步合作的有关事项。
和文光先生是北京丽江东巴会馆馆长、国家一级作曲家、民族音乐家、东巴象形文书法家,在牛街某热石养生会馆老板王先生的帮助下为北京丽江东巴会馆提供了场所,成立了会馆,作为在北京传播丽江东巴文化的一个窗口。和文光先生介绍了会馆的基本情况,并陪同促进会的领导们参观了和文光书画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由他创作的长2000尺的东巴象形文长卷,该长卷是世界最长的东巴象形文书法,获颁世界纪录证书。
会议由副会长马雅莎主持,她提出通过参观,我们看到了会馆在和文光先生的努力下,已经建立起来,东巴会馆在北京是一个纳西文化的对外窗口,促进会是否可以在东巴会馆挂牌子等问题进行探讨。大家议论双方在哪些方面能合作开发,比如工艺品、特色纪念品。我们的介入要提高层次和档次,达到有学术文化氛围的环境,而不是简单的娱乐休闲的地方。开发的物品要和外面随处可见的东西要有所区别,比如加上些文字注释之类的进行包装。
张旭会长提出关于挂牌的事情要慎重,要求大家回去后认真考虑。我们已于10月22日下午由会长助理窦佳乐在微信上建立了东巴文化促进会的群,希望给大家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请大家多提好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社科联领导会见云南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等一行嘉宾
2013年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社科联五楼会议室,北京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梁立新、学会部主任王彦京会见云南的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和红阳、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杨杰宏、丽江市老体协副主席陈显国一行嘉宾。并与我促进会共同探讨在北京开展东巴文化推广工作。会议进行中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梁立新赶来看望云南嘉宾说:社科联30周年的宣传片里把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的抢救东巴文化的事也放在里面。北京社科联韩书记也很支持,上次我们社科联组织去云南考察东巴文化的消息在北京台新闻也看到。
杨国清(丽江文化研究会):这次来北京除了参加一些活动,还想看看有没有可能扩大一些合作。再有就是感谢北京社科联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探讨在北京建立东巴文化生态园的可行性
2013年10月30日晚,北京社科联领导、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张旭会长及齐宪役副会长,与来自云南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等人共进晚餐,席间齐宪役副会长提出了在北京建设东巴文化主题公园的想法,想做一台有纳西民族特点的节目,目前北京白天去逛各个景点,晚上有几十万游客没事干也没有地方去。如果有一台东巴文化的演出,就能把北京东部晚间的娱乐活动丰富起来,也可以做些旅游纪念品的展卖。再有餐饮、展览、旅游推荐等等,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纳西族东巴文化。既有国内的游客,又有国外来的游客,还有北京的游客,三方面的客源就可以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地点可以放在朝阳公园。
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我一直研究文化旅游,这个公园可以叫东巴文化生态公园,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现在北京被雾霾搞的晕头转向,可以打生态的牌,而且东巴文化生态公园是科学的一个定义。
齐副会长决定下一步先写个方案,供大家讨论,今后可以找专人做旅游规划方案。
张旭会长建议:此事促进会挑头,齐宪役先拟策划案,如果选在朝阳公园,可能需要与朝阳区政府沟通一下。
促进会法国代表的苏碧叶女士来京参会
苏碧叶女士是促进会驻法国代表,10月到北京,参加了促进会在北京丽江东巴会馆举行的常务理事会,发表了她对促进会工作的意见。同时她与促进会成员一起参观了促进会丽江荣誉理事、雕刻家于涌先生的作品展览。
2013年,促进会法国代表苏碧叶女士代表促进会在法国联络法国国家图书馆、语言文化大学图书馆和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收集东巴古籍的数字版。她于2013年7月8日代表促进会在巴黎文化活动中演讲东巴文化。
在张会长和法方代表苏碧叶女士的不懈努力下,法国国家图书馆于1905年收藏的4本东巴古籍的电子版已于11月6日回归。这些藏本的电子版将最终呈现在个国家重大项目的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上。这是我促进会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贡献。
【国家课题简讯】
课题组成员去云南考察交流
11月30日—12月4日,国家重大课题“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子课题2,3,4,5部分成员(9人),去云南进行考察交流。简要行程如下:
30日晚6点,课题组抵达昆明后拜访了子课题2核心成员云南民族大学李国文教授,座谈交流关于课题的一些问题。并将今年张旭会长和白枫老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拍摄的其中38本经书,交给李国文老师,请他负责做经书编目。
12月1日,课题组成员参观了位于昆明滇池北岸海埂的云南民族村纳西寨,观看了纳西寨展示厅,展品以及摆设情况,并拍照纪录。子课题2成员丁春艳受李国文教授所托,为随行的课题组成员从象形文字、纳西读音、材质及功用等方面分别介绍讲解了纳西村寨中展示的部分法物法器:五幅冠、木牌、手鼓、法帽、东巴画,随行的课题组成员对东巴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2月2日,课题组成员拜访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余正涛教授,探讨东巴经典数字平台建设的技术问题,并参观了他们的汉语纳西语语料库研究成果。
12月3日,课题组成员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拜访了李德静、赵世红、王世英、和力民四位课题组老师以及其他三位研究院的老师,就课题进展问题开了座谈会议。会议围绕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怎样为传统文化提供服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12月4日课题组各组成员结束调研工作回到北京。
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组综合组丁春艳,同时作为促进会的代表参加了本次的活动。
(本刊通讯员丁春艳供稿)
纳西人的圣地 远离尘嚣的山村
白水台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0 千米。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的志愿者们连续三年在这里进行东巴文化的抢救工作。在纳西族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到过白地的东巴,不算真东巴”。相传,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在白水台修炼成道,因而人们奉其为东巴道场。又传,纳西族的两位天神为了让当地的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来这样一片宛若层层“梯田”的白水台,所以,此地又有“仙人遗田”的说法。白水台是中国最大的泉华台地之一,属岩溶地貌。白水台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远处看白水台如同一块巨大的汉白玉雕成,清水从上面流过,犹如流银泻乳,甚为奇观。白水台也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和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族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此处,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丰收。
香格里拉白地的白天最高气温只有18度,年平均气温11.4℃,属温带气候,降雨较多。村里的葡萄、梨、大丽花、花椒、核桃都长势很好,晚上有全视野的星星,远离都市尘嚣的山村,是纳西人的故乡,东巴文化的圣地,美丽的地方。
【会员情况】
雕刻家于涌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台湾,他从小喜欢艺术,台湾健行工专化学工程科毕业后自学石雕艺术,师从李霖灿、吴平、官大钦先生等。1998年底长住丽江;2000年起,致力于金沙江雅石与木雕相结合的艺术创作,现已完成作品近百件。
2013年10月于涌作品展在北京柏林寺举办,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的许多会员和朋友去参观了展览,有人因喜爱于涌作品多次参观展览。
在北京展览期间,人民大会堂决定收藏于涌展览中的一件展品《宝岛台湾》。《宝岛台湾》创作于2005年,作品由一块包括台湾宝岛及周边岛礁在内的台湾地图纹路的天然金沙江石,和精工雕刻而成的木制底座构成。一般赏石以立放居多,于涌把石头平放,四边雕刻海水鳌龙,更具巧思。天然石上的宝岛台湾形状,清晰可见,自然天成。
【纳西学者】
李霖灿
李霖灿(1913-1999),河南省辉县人。一九三八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就由昆明北上经大理到丽江去作边疆民族艺术之调查。一九四一年七月就国立中央博物馆之聘,从此就一直在博物院中工作,一九八四年元旦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之职务上退休,仍然继续于艺术史的研究,并在台大、师大等校任教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
“李霖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风烟四起、战火弥漫的30年代末,他随同南迁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走进了云南,最终在沈从文、董作宾、李济之等大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下,与画友李晨岚走进丽江。仿佛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个中原学子布衣芒鞋,怀一颗年轻人的纯诚之心和心比天高的少年壮志,传奇般地开始了他探索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生涯。他打破了当时西方学者特别是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博士在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上一枝独秀的状况。至今,西方学者仍然把他视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中从事东巴文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后来曾远游欧美诸国讲学访问,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东巴经编目。他的多种论著,至今仍然广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引用”。(摘自杨福泉2005年01月0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李霖灿埋发玉龙雪山》)
【文化动态】
人民网10月24日电(赵光霞)《溯源东巴文化》国际纳西东巴文化展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师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23日开幕,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王志等出席开幕式。
今年七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师生赴丽江进行了20天的采风拍摄活动,共创作了15组、200余幅摄影、剪纸和书法作品。在10月23日――10月27日为期五天的影展中,这些作品将和英国师生的影像作品及丽江纳西艺术家木雕、绘画作品共同展出。网络展出平台也将同步开放。
本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共同主办,本促进会也以参展的形式协助了此次展览。该活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英国北安普顿艺术学院院长提出:在丽江联合创办一个全球东巴艺术创意高校,通过培养高水平的创意人才来达成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无疑契合丽江市委提出的“文化硅谷”的发展战略,也是值得相关力量共同倾注心力促成的一件文化工程。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国际文化研讨会、影展主题明信片、画册等纪念品分发及《图像证史》专题讲座等活动。
(本报编辑:窦佳乐)
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 Beijing Association of Dongba Culture and Arts (ADCA)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园东里52楼602室 52-603# Jing Jie Guiyuan Dongli St. Yi Zhuang ( BDA )
邮编:100176 Beijing P.R.C. 100176
联系电话和传真:67826058 Tel. & Fax: 0086 10 67826058
网页:http://www.dongba-culture.com Website: http://www.dongba-culture.com
电子信箱:doujiale@aliyun.com E-mail: doujiale@aliy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