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英古阿格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木正源与《雪山十二景》

$
0
0



木正源与《雪山十二景》

牛相奎

 

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深入传播,涌现出众多用汉文字写作的纳西族诗人,他们热爱家乡,讴歌故乡的山川景物,创造了大量脍炙入口的佳作名篇。其中,木正源的《雪山十二景》,多角度、全方位描绘了玉龙雪山的“全相”与神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至今被人们传诵。

木正源(1795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载淳)之讳,改名正源。清《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木正源“性诚朴,事继母孝,待继母弟如同胞,其读书自经史及诸子百家无不精通,然以理学为宗。常云:‘德行本也,文艺末也。读书而不本之躬行,则所学皆虚伪也。’其为诸生时,负笈游五华书院,林文公则徐器重之。”中道光甲午科(1437年)举人。历任镇南、晋宁、宜良诸州、县学正。能以身表率门下,教学子以品德修养为本;历任中有声誉。晚年回到家乡,任丽江雪同书院山长,时已年逾八旬,仍“言动以礼,老而亦笃。”

木正源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几乎已全部散失。现仅存收录在《丽江府志稿》、《丽郡诗文征》及《前贤手墨副抄》中的少数诗篇。其中组诗《雪山十二景》,有诗有序,保存完整,至今仍传诵不绝。

木正源幼年丧母,考取秀才后,仍在家帮继母操持家务,教育幼弟读书识字,虽然家境不十分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为邻里亲友称道。直到30岁时,异母弟已长大成人,他才离开家乡,到省城五华书院深造。中举后,又先后主管云南一些州、县的教育,成绩卓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木正源长年在外,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常常闯入他的梦境,每逢节庆,他都不忘给在家的继母和异母弟带去问候和祝福,并托亲人们替他到北岳庙给玉龙山神灵烧柱香,以寄托他对故乡、对玉龙雪山的依恋和深切怀念之情。

中举以后,木正源有机会出去游览各地名山大川,但是在他的心目中,还是觉得家乡的玉龙雪山最美。他生于白沙,长于白沙,朝朝暮暮与玉龙雪山相依相伴。虽然离家多年,但那溶溶浩魄,朗朗雪山,两相辉映的“夜月双辉”;那雪色尽绿,虽累旬新雪,不能增白的“绿雪奇峰”;那两岸壁立,江贯其间,奇险万状的虎跳峡奇观……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时时映现在他的眼前。他常想,家乡有这样的名山胜景,却不能为之宣传弘扬,何异每时每刻亲受熏陶教益于硕德高贤,而无所感受与作为,作为读书做学问的纳西学子不应该感到羞愧吗?他这样写道:“丽江雪山,名山而隐者也。假使移峙中土,不惟共五岳膺封享祀,即历来名流辈不亦题咏盈帙哉?故天下有不经见五岳,而无不知有五岳者,以传之赫赫,播名海内也。雪山僻在边徼,无人传焉。传不传,无加损于山之灵也。然而,邑有名胜,不能为之揄扬,何异日夕亲炙于硕德高贤,而曾无所启发,不亦为士君子之羞欤?”他浏览了前人吟咏玉龙雪山的诗文词赋,在他之前,明代的木增也曾为玉龙雪山名扬海内而创作了《雪岳赋》。但他觉得先辈们的作品,“词固奇伟,率皆祗及规模大致,未尽匡庐全相也。”因此,每次回乡探亲,他都要去攀登玉龙雪山,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欣赏玉龙雪山的美景,细品玉龙雪山的神韵。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索,将一腔对玉龙雪山的深挚热爱之情溶于笔端,写成著名的《雪山十二景》诗。

木正源在《雪山十二景》总序中写道:“……余生长其麓,见闻颇悉,不揣谫陋,细为尔缕,因前人咏‘玉湖倒影’一景,复衍为十二景,各缀以小序,并附五方近体一章……使夫不经见雪山者,如亲目焉。并知五岳之外名山而隐者有此雪山,是则余之所心祝也。”他祝愿玉龙雪山名扬四海,也祝愿丽江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人才等出,“人文今渐启矣,异日者犹将以蜿蜒磅礴之气,笃生杰士伟人”,这样美丽而圣洁的玉龙雪山能“且以人传,而不仅文传也。”

木正源的《雪山十二景》,以“玉湖倒影”、“金江劈流”、“三春烟笼”、“六月带雪”、“晴霞五色”、“夜月双辉”、“晓前曙色”、“瞑后夕阳”、“白泉玉液”、“绿雪奇峰”、“龙甲生云”、“银灯炫焰”等十二景为题。每题五言近体一首,各有小叙。

《金江劈流》写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其诗曰:

巨灵劈不倒,江自破山行。

无雨云常湿,如雷石乱鸣。

落涛和地卷,飞瀑撼天惊。

内界经流始,神功莫可名。

用精炼、准确、传神的文字,把虎跳峡“江自破山行”,“落涛和地卷,飞瀑撼天惊”的磅礴气势写得石破天惊,有声有色,读来如临其境,心灵亦为之震撼。

十二则小序是十二篇短小精焊,文笔生动,意境优美的散文,与十二首诗珠联璧合,读来耐人寻味,余味无究。以《雪山倒影》序为例:“山麓有湖,周里许。水极朗鉴,倒摄山影。每当日出风平,圭棱毕现,山光水色,上下空明,古所谓瑶池琼岛,想亦不过尔。”其诗写道:

可望不可即,瑶岛镜中围。

凌晨岚如滴,皴纹雪欲飞。

龙宫擎玉柱,贝阙净澄晖。

一片空明界,中涵幻化机。

又如《夜月双辉》序:“雪山高插天半,吾村可见全相。夜则仿佛一排粉璧,列窗户前。月出,溶溶皓魄,朗朗雪山,两相辉映,鉴人须眉;真所谓‘一镜照形,余镜照影’之象,凭轩凝睇,觉瑶台珠宫,相去不远。”诗曰:

一碧深无际,山光月影肥。

星辰芒欲曙,天地气交浑。

万千炊烟净,三霄路不违。

寄言跨鹤客,常伴玉龙飞。

两首近体诗,清新明丽;加之两则小序,寥寥数十字,简洁凝炼,即勾画出两幅景致不同,色彩各异,却又绮丽无比的玉龙雪山美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诗中描写的许多雪山奇观,只有长期生活在玉龙山下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如《暝后夕阳·序》,不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是无法品味出这样的美景:“吾村高山合围,他处尚未近暝,而吾村已暮气苍然,惟雪山一抹夕阳,恋恋有情。其为象由红而淡黄,由黄而浅碧,几令人忘其黄昏也,仰见满头明星欲烂,犹于屋角外见峰巅余影,隐绿云际。”

读《雪山十二景》,从中可以领会到玉龙雪山多姿多彩的美景与神韵,使“不经见雪山者,亦亲目焉”;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玉龙雪山一片深情,触摸到作者为雪山而跳动不已的心。

木正源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他桃李满天下,其《周易集解》等论著有独到的见解。而诗歌《雪山十二景》,则是他数十年心血的结晶。他呕心沥血写成这部作品,惟一的心愿是使玉龙雪山这座尚未为世人知晓的圣山,有一天能和五岳一样“以传之赫赫,播名海内。”时隔100多年之后,今天玉龙雪山不仅名播海内,而且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如果先生有知,定会感到欣慰的。

在木正源保存下来作品中,除《雪山十二景》,有诗有序,完整无缺外,还有《黔中除夕奠杨毅山柩并示其遗孤昞》等诗作,也写得真切感人。

清光绪六年(1880),木正源病逝于丽江雪山书院山长任内,享年85岁。葬礼十分俭朴,但自发前往送灵的人排成数里长龙。木正源逝世以后,鉴于他在文化教育、学术研究、诗文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经公议,入“乡贤祠”祀奉,以教育后辈,启发来者。

当代纳西族著名女作家赵银棠有诗赞曰:

誉为儒者师,学贯人天际。

十二雪山篇,瑰奇壮大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