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英古阿格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壮哉!茶马古道

$
0
0

壮哉!茶马古道

 

英古阿格

 

 

彩云之南,高原之上,雪峰如聚,险峡雄峙,江涛奔涌,天高云断,青藏高原连着云贵高原。从万里高空俯视这一地球奇观,犹如凝固的惊涛骇浪,行走中定格的驼峰群;又像苍穹中飘落的织锦百褶裙:莽莽森林形成了墨绿的底色,连绵雪峰织成了圣洁的白缎,纵横的江流勾勒出动人的经纬线条,散落其间的湖泊构成了系饰其上的珍珠,闪耀于地球之巅。

这里的每一种颜色都蕴涵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每一个褶皱隐藏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千百年来,国人一直视这一区域为天界神川,隐喻着文化的边界。稀氧的高原、迥异的生活习俗、彻骨的严寒、强烈的紫外线,挑战着人类的极限,不少人视之为畏途。穿越那一极限地域成为现代人一种炫耀的资本,尤其是徒步更是成了英雄壮举。

但,这里绝非是生命禁区、文化孤岛,历史上有一条久远神秘的古道穿越其间,挑起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大文化圈的交流之重任。正是这条古道,在地球第三极,在生命禁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文化奇观、信仰高峰;正是这条古道,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们声气往来,息息相通,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共荣共存的多元宗教,互通有无的商贸经济;正是这条古道,使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紧紧相连,并延伸到内地国外,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动脉、文明通道、经济走廊。这就是茶马古道!

岁月悠悠,马蹄沉沉,这条古道似乎已经尘封于历史记忆中,但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碎片,至今仍在历史天空闪烁着深邃的文明光芒,散发出无穷的人文精神、文化魅力。这种历史魅力可从它串起的地名中就可感受得到: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康定、雅安、昌都、拉萨、加德满都、加尔各答……从野象成群的热带雨林到“千山鸟飞绝”的莽莽高原雪域,一座神山连着一座神山,一条大河连着一条大河,一座古城连着一座古城,一个民族连着一个民族……这里信仰如高山仰止,生活如云海自在;这里鲜花四季常开,真诚自然流淌。这或许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这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多个民族和谐共处,多元宗教共生共荣的人文通道。这里有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极乐世界,有人神共荣的香格里拉,东巴象形文字诠释的玉龙第三国,本主与民家血脉相连的南诏故地,汉藏相融的康巴重镇,茶香飘逸的普洱名城,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也在这一世外乐园中并行不悖,藏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布朗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等多元民族信仰在此生根繁衍,是这里的兄弟民族开拓了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天路”,是这些熠熠生辉的名邦重镇构成了茶马古道的筋骨,是这些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深厚鲜活、丰富多彩的茶马古道文化。

茶马古道深藏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褶皱中,在漫漫历史岁月中千回百转,上下求索,但更多是沉默于高山峡谷中,与叱咤风云、生龙活虎的中原、江南、岭南、荆楚等地域文化相比,它地处西南文化版图,已习惯了这种被忽略、受蒙蔽的历史窘境,以致这么长时期以来没有一个成形的名称。国人谈到华夏文明、汉唐气象的文明通道时,总把目光聚集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这两条炙手可热的历史线路上,长城举世闻名,千古流芳,情理之中,而丝绸光鲜亮丽,京杭名震天下,一陆一水,阔绰宽敞,流金溢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巨贾名流早已把这两条路的传奇远播遐迩,更何况在上千年来史家笔下有关它们的记载已成篇累牍、汗牛充栋,它们更多的并非默默无闻,而是不可承受之重。

发现茶马古道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末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缘于历史老人与茶马古道的总是一再错过。汉朝初期,史家曾瞥见过一条暗中与帝国通连的古道,经由四川(蜀)、云南通达印度(身毒),便胡乱凑了个“蜀身毒道”就了事[1],以为不过是外藩窃羡蜀锦、丝绸、瓷器等中原物华天宝而开辟的小道,仅此而已。在很长历史时期,奉中原为正统为史家眼中,西南一隅只是“夜郎自大”、“瘴疠蛮荒”、“蛮夷之地”的代名词,即使到后期人们发现除了蜀身毒道外,还存在着大小不同的“进桑麇泠道”、“剑南道”、“大秦道”、“盐闰古道”等历史通道,他们还是凭着顽固的习惯性思维,把这些都笼统地划到“丝绸之路”里面,美其名云:“南方丝绸之路。”表面上是借光添彩,实则沦为它的附庸、陪衬。

上千年来,茶马古道一直在那儿,却在史书中一直扮演了在场的缺席者角色。这条古道绝非官史中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2]可以替代,它有自身的历史基因、地缘特征、文化脉络、变迁记忆。它是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这便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很年轻,因为这一名称的命名才有二十余年,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茶马古道又很悠久,毕竟千百年来,它一直存在着,一直奔流着鲜活生命力。

20年前,一批来自云南的青年学者徒步考察了滇、川、藏交汇的三角区域,历时三个月,行程二千公里,写成了《滇川藏三角区域考察记》一书,由此揭开了这条神秘古道的面纱,“茶马古道”成为她的正式名称。这些年青学者也绝没有想到这一名称会带来一场“文化震撼。”20年来,这一学术新概念变成了一个实体名词,“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路的命名,它也成了品牌、商品、地方荣誉、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中国西南的,也是国际的。国家文物局准备以国家名义联合茶马古道、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3]

茶马古道的声名远扬主因在于它尊重了历史,还原了真实,契合了民心,不只是被这一古道涉及到的西南各族民众广泛认同,也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接纳,迅速升温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并大有“显学”之势,甚至一些以前趋炎附势于丝绸之路的一些古道转向这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历史古道。

茶马古道是不可复制的,是唯一的,更非“丝绸之路”所能界定。与丝绸之路的官方主导截然不同,茶马古道的推动力更多是来自于民间;茶马古道以滇、川、藏为核心区而非西北;交易的物品以茶、盐、马为主而非丝绸、瓷器;穿越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非西北戈壁、中东沙漠;运输工具是山地之舟----骡马,而不是沙漠之舟----骆驼;与王朝兴衰起落的丝绸之路不同,这条古道一直稳定架构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其历史韧性一直绵延至现代,抗战后期这条古道成为维系国运的唯一国际交通动脉!在它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时刻焕发出最动人的历史光芒。

与宽大阔绰、流光溢彩的官道不同,茶马古道是在惊心动魄的地球第三极中穿行,这条古道有丽江七十二道弯那样的石板路,但更多的是难于上青天的险途:汹涌怒江上呼啸而过的溜索道,万丈悬崖间的羊肠栈道,野兽、土匪出没的险径,隐伏着泥石流、滚石、滑坡的必经之地,鬼见愁的悬崖峭壁,进退两难的大雪封山。与史家笔下的帝王将相、文人书中的才子佳人不同,这条路上更多的是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赶马人,他们中有农民、商人,也有喇嘛、僧人、道士、朝圣者、流亡者。在这条路上,很少有文人墨客的浅唱低吟,更不会有史家累牍的记载,只有一路相伴的歌声:一唱三叹的相会调,慷慨悲凉的赶马调、情深意长的江边调,高亢嘹亮的康定情歌。一路如歌,在艰难中开拓、在绝境中崛起:月黑风高,野兽吼叫,马惊人慌,强匪夜袭,命悬一线;雪拥危崖马不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风餐露宿,经年辗转,望断南飞雁;夜行幽涧,鹧鸪啼血,心惊梦中人;鸡鸣晨霜月,起程星辉寒;苍山似海,雄关如铁,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主题只能是前行。巍峨的雪峰;飘动的经幡;盘旋的雄鹰;坚毅目光;沁出的汗珠;沉重的脚步;生死全系呼吸间……走过了雪原,踏遍了青山,见证了奇迹,悟透了生命。这也是茶马古道!

 犹如天神设下的种种天难,但人类最终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坚定信念一一破解,最后获得大团圆。茶马古道也是上苍给人类出的天难,但在人类的信念与才智中一一化解,与其说他们创造了奇迹,不如说回归了天道,他们找到了天人合一的密码与意义所在。

有人曾问之茶马古道精神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刚毅坚卓。

此为西南联大校训,以此概括茶马古道精神极为恰切。何况二者皆在国难沉重之时,在中国西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两大动脉。二者何其似也!

士不可不弘毅。西南联大,办学八年,成就卓然,影响深远。它在国难深重、民不聊生之际,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一批真才实学的栋梁,在今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中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个座标!甚至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钱学森之问还会问多久?既是叩问现实的良知,也是拷问这个民族的灵魂。

很难寻找到第二条与之较难的古道了,这里视为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无限风光在险峰”,外来的游客更多渲染了天界雪域、云贵高原、三江并流的无限风光,但一旦亲历实地,往往叹而观止,望而却步,很少抵达险峰,更不必说经年累月地风餐露宿,担惊受怕。茶马古道途经海拨最高的险峰,民族最多的秘境,生态最为丰富的地域,峡谷雪峰最多的名胜,最为艰险的悬崖峭壁……这里用了好多个“最”,但确实如此,只有领略过其间甘苦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这些“最”并不为过。茶马古道就是在这一连串之“最“中迎难而行,把一个个问号变为一个个惊叹号。在千难万险中创造奇迹,在绝境中迎来希望,在沉默中沉淀刚毅,并成就了斐然的卓越。是它把天险变成了通途,使天隔一方的两大文明古国息息相通,使山水相隔各民族心与心相连,使这条畏途成为经营幸福、缔造和平、带来吉祥的文明之路。相形于经济功能,茶马古道更深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精神。这种苦难中崛起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弥足珍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它的价值内涵是多元的:

它是一条茶文化传播之道。

它是一条连结国内民族最多的商贸通道。

它是一条多元宗教和谐相存的精神纽带。

它是一条多元民族文化共荣共生的民族走廊。

它是一条沟通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桥梁。

它是一条通向文明的历史之路,更是一条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的未来之道!

壮哉!茶马古道!



[1]蜀身(yuán)毒(dǔ)道是指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从今四川起始,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从保山出境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参见百度百科。

[2]丝绸之路,全长7000余公里,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南方丝绸之路与蜀身毒道重合。参见百度百科。

[3]根据2008年通过的《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的阐述,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它类型,拥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活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明确界定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 它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b 它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 它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现已有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拉朝圣之路”、法国“米迪运河”等相继列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名录。

 

 

注:本文为《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一书“前言”。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