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英古阿格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

《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后记

$
0
0





杨杰宏

 

在大运河边写茶马古道,想想也很有意思。

本书调查是在丽江完成,撰稿是在北京通州通惠河畔完成。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终段。大运河,连接了权势威严的帝都京华与繁华富庶的江南苏杭,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通过这一大动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突显了其显赫的地位。丝绸之路,也是从当时的国都长安为出发点,一路向西,直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成为中国与中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通道,丝绸本身流光溢彩,瓷器精致名贵,加之磅礴沉雄的汉唐气象,这条古道在国史中的描述已经成篇累牍,并一直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

千百年来,也有一条古道在西南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褶皱深处低回迂折,但因雪域茫茫,云遮雾笼,加上“瘴疠”、“蛮夷”等旧念流弊甚深,这条古道难以吸引史家们的目光,致使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偶尔提及的“蜀身毒道”“进桑麇泠道”“剑南道”还是属于不入王道的“旁支小道”而已;到了21世纪,国内外学者才有所察觉这一古道的脉络,就划在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范畴中。一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木霁弘等一批云南学者才对它举行了重新命名仪式,它才有了自己的名称:茶马古道。

当然,笔者无意,也无力为茶马古道抖一回精神,争一口气。这本书,只是写了茶马古道上很小的一个点一一龙蟠乡。我只是在里面记录了一些这条古道在此沉淀下来的一些记忆,包括一些名字,一些人,一些往事,仅此而已。如果能够通过这里面的记录,对茶马古道有所了解,感受,并有前往一探的想法,则善莫大焉!

茶马古道在史籍文献中零零碎碎不成体系,龙蟠一地更是“一穷二白”,所以在调查期间,目光转向了广阔丰富的民间文本,从断碑残碣、宗谱墓志、口述记忆中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些田野资料作为“野史”自有其价值,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秉性也是一脉相承的,从里面更能感受到历史深处的脉动与呼吸,并感悟到茶马古道并未远去。

并不是我一个人走完龙蟠境内的茶马古道,也并非一厢情愿就能与之结缘。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书,与龙蟠乡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倾力支持分不开,他们本着为龙蟠可持续发展大计,为龙蟠父老乡亲及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把龙蟠文化的抢救、整理当作乡党委、政府的重点来抓,这种胆识与情怀使人起敬。和顺英、王世逹、和文军、刘军、张寿光、赵金群、段雪兰、和寿义、木瑜、王志刚、和学盛等许多乡里领导、干事也对调查工作予以了诸多关怀、帮助,包括至今想不起名字的两个炊事员,她们做的饭菜至今余香萦留。

当众多高僧、东巴、名流已经远去,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记得他们故事的后人,是从他们记忆中还原了历史,弥补了文化黑洞。特别让人感怀的是这方水土还有一批执着坚定的乡土文化人,他们大多农民出身,并无分文报酬与职务,只是牵系于此,以此养心,养浩然之气。他们挥毫运气,或写回忆录,或吟诗写赋,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根脉不绝的文化气质,他们既保鲜了龙蟠记忆,也构成了立体的龙蟠活文化。谨向李怀先、严子藩、和耀星、杨学文等老先生们致敬!

严子藩是最早认识的乡土文化人,多次访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手头多年辛苦收集的资料慨慷相送,掌握的线索、知识倾囊相告,并不辞劳苦地与我们奔波于荒草墓碑间,一同辨识风雨侵蚀的碑文,回忆逝者往事;老人一再强调“文章千古事”,要对得起历史与后人。他们才是真正的龙蟠文化坚守者!

和绍尧老书记珍藏着一批已逾两百余年、一百二十卷的龙蟠地方档案卷宗,这可能是国内村一级中最为丰富的历史档案,他为茶马古道留住了记忆,为龙蟠文化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读者可能在文中已经知道了刘军这个名字,在龙蟠调查的每一天,他都跟随左右,或开车带路,或安排食宿,或联系访谈对象,或一同攀爬于悬崖峭壁间,一同备尝田野的艰辛与沉实,以致后来成了患难之交。从长松坪到白沙那次徒步考察,从早晨八点半一直走到夜晚八点半,到福国寺时天黑路难辨,山下丽江城已是万家灯火,二人夜行山道间,一种真诚坦荡的友情在黑夜中弥散,历久弥新,至今犹存心底。以前说过:“这本书是我们共同写成的。”现在同样还是这句话。

丽江古城是马蹄踏出的辉煌。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的关系非同一般,没有茶马古道的开拓就没有丽江与滇川藏的商贸往来,也谈不上古城商业的繁盛,古城在滇西北高原上的崛起。基于这样深刻认识,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管理局对本书的策划、调查、出版自始至终予以了鼎力支持,在此对和仕勇、和堂、和斗、

杨国清、杨一奔、和仕勇、江勇、和秀琼、杨晓敏、和丽萍、和红阳、杨树高、白浩、胡文明、和丽刚、杨金山、和卫芳、杨林军、和华璋、李占恒等师友对龙蟠、对本人予以了诸多关爱,乡文化站老站长和崇兴、龙蟠村老书记和绍尧、新尚村老书记和积华、兴文完小校长和元兴、兴文村书记和杰林等基层干部向笔者介绍了丰富的地方文化;鲁南村大学毕业生杨春志、乡文化站管理员赵婧帮忙整理、打印了部分文稿;杨金山、王德炯对文稿进行了审稿、校对;杨福泉、白庚胜、木霁弘三个老师对本书予以审阅,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并拨冗写序。感恩于心,难以言表。

也感谢与此书有缘者,有幸一同走过这么一段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并未远去,它仍在历史时空中延伸……

2012年5月11日

杰宏谨识于北京通州

 

严子藩老人陪同考察墓志碑铭









洛克拍摄的拉母曾村的仲家人(壮族) 


鲁南村李怀先老人接受访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43